佛講有八種福田,包括有佛、僧人,還有羅漢,這都為福田。還有什麼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為福田,所以說“善能事父母”,奉養父與母這為福田,因為從父母身上我們能獲得吉祥。

《善生經》雲:“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需要以五種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就是你供養父母,不使他們缺乏生活物資。比如說父母沒有能力了,供養點油鹽米醋,這些東西不讓它缺乏,讓他們生活無憂。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得到福報。

第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說,就是說有什麼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個是對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歲數大,生活經驗豐富,會給我們提出很多建議,所以有什麼事情要先跟父母說。

第一個供養父母,在物質上的供養,這個很主要。供養父母不是說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說我能供養父母,買一袋米我放那兒了;我買一袋面給父母了,這就叫供養父母。實際上這個只能說是把父母養起來了,但是並沒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麼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來奉獻為供。不是養活,像養活一個什麼東西似的,能有吃的,餓不死就完事了,這叫養,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裡面,特別是對父母的供奉,要有極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裡。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這個問題就是說,如果你要能這樣做,就會獲福。

講個例子,這也是咱們附近一個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腳,碰到一個女居士,她跟我說這麼個問題。她說她公公得病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她又想照顧公公。但她向周圍的人借錢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說人家已經不愛借給她了。這個老人也有其他的兒女,但是他們供養的程度,和對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養父母,她說:“你看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特別是沒有錢,不能給父母去治病這個問題,但我還想這麼做,怎麼辦?”

這是零三年的事。後來我給她說那麼一句話,我說你現在不還住著房子呢嗎?你可以賣房子啊!當時她聽完了生起極大的歡喜,她說太對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後,就准備在別的地方搭個小茅棚住,要把這個房子賣掉,賣掉自己唯一的財產——房子,要供養她的公公。她這麼一努力,一賣房子,最後把所有的人都感動了。包括她原先的親屬,不借錢的也借錢了,公公那面也感動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兒女也都被感動了。最後房子也沒賣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療。

就是說這個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捨去自己唯一的財產去供奉,必然獲福。必須有恭敬心才可以獲福,如果沒有恭敬心能不能獲福呢?獲福很少,甚至還有過失,因為父母你不供養是有過失的。必須得供養,無條件地供養,不管你們關系好壞都得做到。

我過去曾經聽老人講過這麼個故事。就是說有個要飯的母子倆,兒子要飯去了,要了兩個火燒(一種燒餅),想帶給母親吃,走到半道的時候,去上廁所,火燒一下就掉到糞坑裡了。因為沒加小心,掉糞坑裡去了,他就趕緊撈上來,把火燒的皮給扒下去,那瓤就拿給母親吃。那時候要飯也比較難,好不容易要兩個火燒。當這兩個火燒給他母親吃的時候,天就打雷了,開始下雨,這個雷就圍著這個兒子頭上打。後來兒子馬上就知道自己錯了,跪下就跟他母親說這個事。他母親是個瞎子,他就跟母親說:“雷老圍著我頭頂打,我可能做錯一件事情。”就把這個經過說了一下。他母親說:“孩子你不要怕,你背著我,你到院子裡跪著。”他就背著母親到院子裡跪著。這雷圍著他頭頂轉一會兒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這裡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說,雖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於他確實有一個恭敬心和忏悔心,背著母親忏悔——因為父母都愛兒女,最後解除了他的災難。(中略)

供養父母,這個供不是一般地給點東西就可以了,必須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淨的,以恭敬心奉上,這才可以。使他們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應該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說你盡心盡力去做,這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福報不夠?就因為其中一條,供養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們養大,念上書,念完書了回來對父母一點貢獻也沒做,就要結婚生子。還得讓父母做勞工,給操持家務、看護孩子,甚至因為個人的利益嫌棄父母,這都會失去福報。

所以我們想獲福,首先應該這麼供養父母。為什麼這麼做能獲福呢?因為這些本來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沒做,所以說福報就沒了。為什麼叫獲福呢?不是通過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來就有這個福,是你因為不做而失去了。因為你做了,又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這叫獲福。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為有錯誤失去了福報。那我們講《吉祥經》是什麼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該做的,稱贊你應該做的。知道你應該做的,再獲得你本來應該有的東西,這叫獲福。這是講第一個問題,就是說第一個應該供奉父母,使物質無乏。這個供奉一定要記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 惡 淫 為 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