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賴以修行的身體來自於父母,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也是無量無邊的。《本事經》雲:“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事壽量,而無暫捨,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之深恩。”這是佛講的,父母的恩情就這麼大。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悭者”就是吝啬的意思。“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於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就是說父母沒有正信的,讓他正信;沒持戒的,讓他持戒;如果比較悭貪,吝啬的,令他去布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如果是兒女對於父母這樣能夠處處地勸喻和鼓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這是真正的報恩。
《佛說孝子經》中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注:三尊即三寶的另一種翻譯。)

這是說什麼呢?佛告訴出家人,世上看不到有幾個孝子,真正的孝是什麼呢?令親人去惡為善,不再做惡業,而為善,這為孝。讓父母奉持五戒,而且照著三皈依去做,行持三皈依,這是為孝。

早上奉養而暮終者,不如能讓父母白天一直到晚上受持三皈五戒,這個恩重於親人乳哺之養的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寶的功德,三寶的教化來使親人得到利益的話,雖為孝養,猶為不孝。就是說在家人雖然你能給父母一些飲食、衣物,但是不能使父母皈依三寶,這還是不孝的。

所以說佛對出家人要求很嚴。過去有一個出家人,他的母親沒人奉養了,後來他怎麼奉養呢?前筐挑著他母親,後筐挑著經書。他到村裡乞食,以乞食來養護他母親。別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把父母養在寺院裡,這不就完事了嗎?”他說因為寺院是三寶地,母親屬於俗人,所以我只能是以乞食來奉養母親。所以說,像這樣就做得非常完整、非常好。

有人認為儒家經典注重孝道,卻不知佛家經典更注重孝道。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至。每見出家釋子——就是出家人,便隨意妄口,肆意誹謗,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

世人每每知道《論語》、《孟子》、《禮記》等儒家經典,稱為“孝經”,殊不知《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菩薩本願經》、《盂蘭盆經》,還有《大報恩經》等佛教經典,也被稱為“孝經”。俗人出現這種偏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識,故生誤解。凡接觸佛法,誦過經典,無不贊歎佛法是圓滿至高之善法,佛教是無上孝道之宗教。

佛教的孝,不光限於眼前這點兒,而是使父母離苦得樂。父母去世了以後,特別是受了菩薩戒的人,必須要給父母誦菩薩戒的。我們光知道臨終時念佛來孝敬父母,實際上還不知道,父母臨終的時候,受了菩薩戒的必須給父母誦戒,誦菩薩戒,不誦戒都是結罪的。所以說佛教度父母,不只是說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所以儒教的孝道和佛教相比,他們缺乏的一個是正信的方面;二是不能引導父母真正走向解脫;三是不能生生世世去孝敬父母,從根本上解決孝的問題。所以佛教的孝要大於世間的恩,是真正的孝。另外,我們還不只有這一世的父母,還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唯有出家修道,才能真正報答生生世世的父母之恩,故出家稱之為“大孝”。所以說,能善巧方便,引導父母學佛、念佛,使父母究竟離苦得樂,則可稱為真正的孝道,真正的報恩。

恭錄於上妙下祥法師講述的《吉祥經講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 惡 淫 為 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