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29集
「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禮是講名分、講尊卑、講上下,禮講節度,所以不失其節。譬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國家規定的禮節,最敬禮是三鞠躬,這就叫節,最敬禮。你要說我四鞠躬好不好?四鞠躬超過了,超過了什麼?超過有點巴結的味道,這就不合禮了。我兩鞠躬,不到。不到是傲慢,過分了是巴結,都不合禮,一定要符合這個節度。所以禮叫規矩,它一定有節制的,不讓你超過,也不讓你不到。不失其節這就是懂禮。「蓋謂能判別是非,所行合宜,是為義。能知尊卑大小,不違准則,是為禮」。違反禮義,就叫無禮無義。這個人沒有知識,不知道尊卑上下,沒有節制,這是不知道禮、不知道義。
『不可谏曉』,「谏」是勸、規勸,以道正人,是勸導他。這種人他不接受你勸谏,你勸他,他還要責怪你。「曉」是曉谕,是教導他。現在社會上不可谏曉之人太多,他喜歡你贊歎他,他不喜歡你批評他。他認為你對他的規勸是傷害他、是羞辱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他仇恨你。所以在這個社會與人相處,要懂得察言觀色,不小心就跟人家結怨了。結怨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無心,別人有意,你是好意,人家認為你是惡意。你勸告他,「希望你改過自新」,是好意,他怎麼?他認為你在挖苦他,你在譏笑他,這個麻煩就大了。有意無意,這些事情常常遇到,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所以自己要修好。我們沒有智慧,沒有這個能力,跟大眾相處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笑面迎人,人家不管說什麼,「阿彌陀佛」,這個好!這把阿彌陀佛送到他耳朵裡去了,一歷耳根你永為道種。有過不要勸,念佛,恭恭敬敬,和顏悅色,把佛號念給他聽。這個方法真的叫自利利他,有百善而無一害,這個要學會。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這叫六親。「《顯揚大戒論》」,這個裡頭說六親跟這個說法不一樣,我們現在講六親都是父母兄弟妻子,《顯揚大戒論》裡面講六親,「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就是兒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兩個說法不一樣。『眷屬』,「《無量壽經鈔》曰:六親之外,名為眷屬」,眷屬就多了,這個六親是直系的關系,父母兄弟妻子。《顯揚論》裡講得也很好,都是直系,從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下面到兒、孫、曾孫,這都是直系的。眷屬那就多了,父親兄弟是伯叔父,祖父的兄弟有叔祖、伯祖。他們還有的兒女,我們就是堂兄弟、從兄弟、再從兄弟,這個就都是屬於親屬關系,中國人所講的九族,那都叫親屬。「資用者,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這是生活必需品。「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雲『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這在現在已經很平常。過去,父母養育兒女,兒女確實知道養育之恩,知道報恩,知道孝養父母,現在沒有了。這是受外國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兒女沒有養父母的義務,十六歲就成年了。我住在美國,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中國人,他的小孩離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報案。警察問:你的兒子多大?他說十八歲了。十八歲你還管他?十六歲走了就不管,他已經成人,他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你就不要去找他了。所以在外國,確確實實,小孩十七、八歲離家走的太多了。走了之後,如果他還想到他的父母,過年過節給他寄一張賀年卡,父母拿到了,歡喜得不得了,我兒子還沒有把我忘記。見面難了,不容易,走了之後可能一生不會再見面,像小鳥一樣,長大飛走了。跟我們中國文化完全不一樣,中國講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所以中國人有親情,外國人沒有。外國人到老年的時候非常可憐,孤單,住在老人公寓裡頭,沒有一個親朋好友來看他,孤單。生活,國家養老,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精神生活一點都沒有。所以老人院裡老人自殺很多。他為什麼自殺?想到他為什麼活著?活得這麼孤單,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種非常非常可憐,我們能想到。外國人沒有親情,真的,完全從小訓練成的自私自利。他只有自私自利,他不知道利益別人,別人也不會利益他。我們看得很多,在外國讀書,在外國工作,父母有時候到外國去看他,館子裡面吃飯,各人付各人的錢,外國風俗是這樣的。許許多多人把兒女送到外國去讀書,結果以後,讀完之後都變成外國人,親情沒有了。所以這「資用有無,不能憂念」,真的。
「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故雲『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在西方社會你就看得很清楚,而且什麼?每個人都認為這是正常的。你要講到這個,他都感覺到奇怪,你們怎麼會有這種觀念?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東西方人生的意義不一樣,人生的價值不相同。但是西方人非常羨慕東方,中國人、韓國人、在日本,還有三代同堂,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兒女都住在一起,外國人看到很羨慕,這種天倫之樂他們永遠享不到。他們養的小孩,十七、八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小孩在外面結婚,將來生的小孩是他孫子,不認識。所以經上講的「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在外國人看到這兩句很奇怪,怎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們心目當中只有自己,沒有父母,也沒有師友,一生完全是為到自己的名利。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魏譯》作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魏譯》的說得很清楚,「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惡業,且未曾作得一善」。所以佛說這些話,全是說的現代人,在古時候這種情形太少太少了。身口意都惡,他的生活狀況我們不難想像,造的惡業多,感的是惡果。身心都不善,果報是疾病,肯定多災多病,多苦惱,有憂慮、有煩惱,他怎麼會有快樂?他怎麼可能有清淨?他怎麼會有好的心情?這我們都能夠想像得到。
「下復明癡瞋之惡。可證義寂師之說,實有所據」,義寂師說,這段經文裡面它是講貪瞋癡三毒,是十善業道最後的意業,這個經文裡確實有這個意思。下,『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這是愚癡,正明癡過。「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此即一闡提也」。一闡提是梵語,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這兩句,對於一個人一生來講比什麼都重要。不信諸佛經法,那就是六道搞定了,你怎麼能出六道輪回?不出六道輪回,決定是在下三途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你就愈想愈可怕、愈想愈可憐。這一生能夠信佛的經、佛的教法,你可以提升,你從人道可以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層,你可以不斷向上提升;換句話說,你一世比一世自在,一世比一世有福報。你能夠相信佛法,就有這麼多好處;你不相信佛法,你的問題嚴重了。撥無因果,以為沒有因果報應,這是最可怕的,為什麼?什麼壞事都敢做,他認為沒有報應,無惡不作。不信生死善惡,身心善生三善道,心行都惡,肯定死的時候是三惡道。三惡道太苦,畜生的苦我們看到,餓鬼、地獄苦沒看到,它真有,它不是假的。這些全都是說的愚癡。所以這段經文,確確實實它的內容是包含五戒跟十善後面的不貪、不瞋、不癡,這個意業的三條。
『欲害真人』,「《魏譯》作欲殺真人,《漢譯》作欲殺羅漢。《玄應音義》曰:真人是阿羅漢也」。這個解釋得就很清楚,真人是指阿羅漢。阿羅漢把見思煩惱斷掉,所以稱之為真人。為什麼?阿羅漢還是用的妄心,阿賴耶,還是用妄心,從阿羅漢以上,妄心用得正。我們六道凡夫用阿賴耶用妄心,他用得邪,就是錯用了心,跑到六道裡面去了。阿羅漢超越六道輪回,永遠不干這個傻事情,三不退裡面他證得位不退,就是地位他永遠不會退轉。他慢慢的修,愈往上提升,他的上面,辟支佛、菩薩、佛,這十法界裡頭的。四聖法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他離開六道了,離開同居土他生方便土。他不到極樂世界也生方便土,釋迦牟尼佛的方便土,不再墮六道,這真人。我們在六道裡不可以稱真人,為什麼?說不定來生變畜生,說不定變餓鬼。人靠不住,阿羅漢靠得住,決定沒有這些事情,稱真人是這個意思。「又《法華疏記》雲: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這也是個解釋,他證得了真。這個真雖然不圓滿,偏真,不是圓滿的。三大類的煩惱他只斷一個,見思煩惱他斷了,他還有塵沙、無明沒斷;但是這一斷,確實是真不是假。這是證道,所以叫真人。
「殺阿羅漢即為五逆重罪」,這是墮阿鼻地獄的。佛給我們講,五逆是無間地獄的五種重罪,第一個是殺父親,第二個殺母親。父母的恩太大,殺父殺母都是阿鼻地獄。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是得道之人,他在世間是教化眾生的,他是善人,所以殺他罪很重。你把他殺了,許許多多的人不能聞法,老師沒有了,從這個地方結罪。所以,阿羅漢現在在這個世間找不到,有等同阿羅漢的,那什麼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教化這一方,你把他殺掉,這個罪跟殺阿羅漢是同等的,叫等流罪。這個老師非常好,有道德、有學問,教化這一方,他影響愈大,你的罪就愈重,他教化的時間愈長,你罪愈重。所以這個結罪,有的時候不是跟殺的人本身結罪,阿羅漢本身不結罪,罪從哪裡結罪?阿羅漢他教化這一方,這一方人失掉老師,他帶給眾生的是智慧,法身慧命,你把他殺掉,這一切眾生從此之後法身慧命沒有了,從這裡結的。所以,殺他有罪。障礙他弘法、障礙他教學,同樣有罪,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隨喜就變成功德,傷害他就結罪。五逆罪最後,第四個是出佛身血。釋迦牟尼佛也是教化眾生,佛的福報大,沒有人能害他,沒有人能殺他。提婆達多想盡方法,也不過是讓他受一點傷、出一點血,這個罪就是阿鼻地獄。最後一條是破和合僧,和合僧團你破壞它,這個罪是阿鼻地獄罪。這叫五逆重罪。
末後這個,『斗亂僧眾』,「斗」是斗诤,「亂」是錯、作逆,就是破和合僧。這個僧團,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把它擾亂,你把它破壞,在裡面挑撥是非,讓這個僧團失去和諧,這個罪很重。「對於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眾,以手段離間之,使之斗亂,令廢法事,名破和合僧」。所以,護持僧團功德無量。他們修行有成就,你要是破壞它,這個罪就很重。破壞的方法太多太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