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燈三昧經》節錄 貪愛淫欲甚鄙穢,能生苦惱喪天趣, 習欲之人離多聞,名為損減智慧者。 耽著愛欲為盲人,便能傷害於父母。 亦復能害持戒者,是故應當棄捨欲。 《寶雲經》節錄 (菩薩)如是增長宿世修集善業因緣,常作是念:‘苦哉,世間!痛哉,世間!無安立哉,一切世間!久遭重病,癡暗無明。何以故?欲因緣故;是故,我今不當於如是等困厄世間,求受五欲。夫淫欲者,唯是妄想顛倒而已,於三苦中謬生樂想,是故如來處處經中,種種因緣,具說淫欲多諸過失,殊可患厭。所謂淫欲,如炙肉□肉 俱燋,如舐刀刃貪味偽舌,如毒蛇頭具四種毒,如豬在廁臭穢不淨,如彼癡狗而嚙枯骨,其口出血,謂之為樂,亦如猕猴黏著瞝膠。’是故菩薩當生厭離,剃除須發,而被法服,於正法中如法出家,往無家地,而慕精進,未得令得,未證令證,未至令至。 《出曜經》節錄 淫之為病,受殃無量,以微積大,漸致燒身,自陷於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猶自飲毒,復飲他人,是故說淫不可縱!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 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者,愛之為病眾患之本,以拔愛本枝葉不滋,於中自拔,永斷無余,欲本自滅更不復生。由愛生欲流,猶如駛河,漂溺生類億千萬眾,喪其命根,不得全濟。河竭之後,眾生往來,無形傷害,是故說曰:‘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也。’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者。愛為形質,欲為枝葉,癡為潤津。若彼學人思惟妙觀,能斷此者,超越苦際,是故說曰:‘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也。’ 能覺知是者,愛苦共生有, 無欲無有想,比丘專念度。 愛者眾病之首,猶如城郭,聚集人民,憑地自怙。雲何愛眾病之首?如佛所說:‘泥犁受苦,其數無量,皆由愛所造。’凡在地獄受諸苦惱,皆由愛病。諸殺生者,亦由愛致,不與取、淫泆、妄語、十不善行亦復如是,皆由愛心,造斯諸惡。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佛告比丘:‘淫火熾盛,便能燔燒諸善之本。’淫荒之士,不識善惡,亦復不別清白之行,不知縛解出要之道。如斯輩人遂無慚愧,寧喪親族分受形辱,不阙淫性以違其志。或因淫欲,殺害父母、兄弟、姊妹,斯受其殃;或因淫逸,罪及五逆,王者所戮,死受惡報。猶野火行傍樹為燋,既罪自深,復及宗親。人由淫欲,違佛慢法,謗毀聖眾,為諸聖賢之所嗤笑。 《孝子經》節錄 自穢妻聚,惑志女色,荒迷於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智之夫、淺見之士,親其如此,不覺微漸,遂回志沒身,從彼魃魅邪巧之亂。或危親殺君,吝色情蕩,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禽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殺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以道是務。奉此明戒,為君即保四海,為臣即忠。以仁養民,即父法明,子孝父慈,失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是,世世逢佛,見法得道。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節錄 追求著欲人,遂醉何曾樂,下劣妄追尋,雲何得安樂? 非真丈夫業,自作不知非,無恥若駝驢,不堪極穢惡。 斯人少智慧,不悟罪根深,奔競向女人,如狗便糞穢。 臭穢不可樂,愚癡所愛直,不知淫欲過,如盲不見色。 愚人貪愛味,於美起纏縛,何異廁中蟲,寧知是不淨。 智者得解脫,女色不可染,見彼生警怖,棄捨如壞屍。 淫欲臭穢根不淨,過後常增業苦深; 聰慧法師呵欲染,當生父母亦無益。 譬如廣大不淨坑,滿盛糞壤多臭穢, 亦似冢間膨脹屍,淫欲之人亦如是。 復似蠅蟲咂瘡腫,驢馬奔眠糞穢中, 豬狗食啖臭魚等,耽愛女人亦如是。 破壞善名兼德行,恆行毀禁具無慚, 不生天道墮阿鼻,是故法師呵愛欲。 如人誤飲惡毒藥,迷亂猖狂遍體疼, 不覺無常毒所中,耽欲之人亦如是。 樂著美味便珍馔,愛聽歌音戀色聲, 家事不思多忘失,唯作輪回集苦因。 貪著淫欲常稱贊,不了愚迷糞袋身, 晝夜恆行下劣行,薄福沉淪於惡趣。 贊美淫欲行非行,多饒嗔恚長愚癡。 佛與菩薩眾、緣覺及聲聞,悉皆離女色,愚者不能知。 普被魔羅降,離女色染污,能得身安樂,究覓得解脫。 無智諸眾生,愛欲無遠離,作罪業無邊,墮落三惡道。 無底欲火坑,猛焰熾不滅,有智樂解脫,不為女色染。 《梵網經》節錄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她好色。 《大威德陀羅尼經》節錄 佛告阿難:‘然其婦人多有煩惱,可厭可惡,不喜觀察,不喜睹見。婦人多欲,常不知足,以愛欲故,得復欲得,更復欲得;欲欲不止,常求常覓,無知厭足。阿難!其婦女五蛆蟲戶,而丈夫無此。復次婦人五蛆蟲戶,在陰道中,其一一蟲戶,有八十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蛆蟲,常惱彼女而食啖之,令其動作。動已,復行,以彼令動是故名惱。其婦女人此不共法,以業果報,求欲方便,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 其婦女人,若見丈夫即作美言,瞻視熟視,視已復視,瞻仰觀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視,欲取他面;齒銜下唇,面作青紫。以欲心故,額上汗流,若安坐時即不欲起,若復立時復不欲坐,木枝畫地搖弄兩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左右瞻看;或在門頰,嚬呻出息,逶迤屈曲,左手舉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齒牙,草枝剔齒,手搔腦後,宣露腳胫;嗚他兒口,平行而蹶,急視諸方。阿難!如是等相智者當知,婦女之人欲事以發,厭離棄捨,所以者何?勿令於我流轉生死,大暗中住。’ 《圓覺經》節錄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化生、濕生, 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使得開悟。 《法句經》節錄 昔世尊在祇園精捨,有四比丘,共論世間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饑渴,一言嗔恚,一言驚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論,未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 | |
- Jul 24 Tue 2012 18:59
戒淫斷欲聖典匯編 ( 十一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