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簡單地和大家講一講生活禅和禅生活。這是個老題目,也是個新題目,要講好這個題目並不容易,同時這個題目恐怕永遠也講不完。我說這個話的意思,是希望生活禅這一理念真正成為大家修行的理念、生活的理念,成為佛法在二十一世紀接引人的一種法門。盡管現在的信息比較發達,人文思想比較豐富,但是一種思想的成熟,並且要使它為大多數人接受,需要相當長的過程。因為佛法的內容太豐富了,如果把生活禅的內容展開來講,使之成為修學佛法的一個基本理念,它應該可以包括佛法的全部內容。

佛法為什麼要建立?佛陀為什麼要出世說法?大家可能會異口同聲地說:《法華經》上告訴我們,佛陀出現於世是為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陀要出世說法的本懷。但是眾生與佛究竟有什麼差別?差別的根本點在什麼地方?我想來想去,這個答案只有從佛與眾生在生活各方面的差別中去尋求。千經萬論中所提示的佛陀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所指出的眾生種種煩惱無明的方方面面,佛與眾生的差別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呢?差別就在於佛陀的生活是清淨三業的體現,眾生的生活是染污三業的體現。三業即身口意,每個人都有。業是造作的意思,我們的生活就是三業的造作。造作表現在言行上,言行的積累就是業。業分為善業和惡業,我們身口意造作的三業,有善業,也有惡業;有清淨的業,也有染污的業。如果把清淨三業的標准降低一些,可以說,修善法就是清淨三業,作惡事就是染污的三業。當然,清淨的三業沒有這麼簡單,為了便於說明起見,所以把它降低標准來說。三業的活動就是我們生命存在的表現,生命存在的表現就是生活。

我們要轉化三業,要把染污的三業轉化為清淨的三業,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對身口意三業的轉化,修行就是改變我們的生活,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一切的修行無不是禅,也無不是生活禅。整個的佛法就是教人們做這件事,就是要我們每個人轉變三業,修正三業,所以整個佛法的修行都是生活禅。這麼一個大題目,三年兩個月不可能講完,佛教自從創立一直到現在,講了兩千多年也沒有把它講完。我之所以要用“生活禅”這個理念來闡釋佛法,目的就是要把佛法和我們每個人的距離絕對地拉近,絕對地縮短,縮短到貼近生活,沒有一點距離。我們學佛法真正能夠達到這種程度,那我們要轉變三業是一點問題也沒有。

今天上午我在本屆生活禅夏令營開營式上,就講到了禅生活和生活禅,說生活禅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禅生活,禅生活才是生活禅的目標。大家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把這個問題思考通了,生活禅就能夠弘揚,生活禅就能修行,生活禅就能落實兌現,否則的話,就兌現不了。

上面這一段話,等於是這個題目的點題,下面具體說一說生活禅和禅生活主要有哪些內容。

一、談生活禅

(一)什麼是生活?

第一、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人類的生活可以說是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總起來不外是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所有一切無形的、只能用情感、語言、思想來表達的屬於精神生活;一切有形的、可以用實在的東西來滿足於感官需要的是物質生活。人類活動的實際內容就是這兩部分。精神生活包括感情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物質生活包括行、住、坐、臥、飲食、睡眠等各個方面。

作為人類往往是重視物質生活,輕視精神生活。現在經常聽說一句話:精神生活很空虛,這大概就是現在的時代病。年輕人一天沒有物質方面的刺激——倒不是說穿衣吃飯,而是說離不開物質的刺激,一旦缺少了這種外部的刺激,就覺得受不了,寂寞得難耐。我不知道你們這些年輕人這幾天怎麼辦——沒有電視看、沒有音樂聽,我很替你們擔心。就是說,感官需要這種物質刺激——包括實際的物質消費和借助物質表現為文化、藝術的刺激。有些小孩在家坐不住,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書往沙發上一扔,打開電視機。因為他精神很空虛,感官需要刺激,他沒有想到今天在學校學習的內容要趕快復習,要溫故而知新,只想到在學校受了半天罪,沒有時間好好玩,趕緊彌補。

年齡大一點的上班族,從早上起來去上班,希望馬上到中午,找些三朋四友去餐館。在機關工作的同志,根據我的觀察,中午這一餐很少有回家吃飯的,都是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到飯店去酒足飯飽,也希望得到一些物質方面的刺激。喝得醉熏熏的,下午的班很難上,只是到班上去一下就希望趕快下班;晚上則要到歌廳去消磨時間。我也是最近才發現這些問題,因為有機會接觸這方面的人,他們會同我聊這方面的事,所以有此了解。

一個人精神空虛,不甘於過那種淡泊寂寞的生活,這樣對個人的成長不利,對身體的健康不利,對學業的成就不利,對事業的發展更不利。我們可以想一想周圍的人和事,有些人由於迷戀物質生活乃至於過度迷戀物質生活,那麼在學業、事業上的成就會受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家庭幸福和美滿。我對社會的了解不夠,不能講出許多生動的例子,說服力不強。希望各位能夠聯系實際多思考,也許會得到一些啟發。講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治人的病。人有這個病,才能夠開這個藥方;沒有這個病,開這個藥方沒有用。

我們現代人是物質生活勝於精神生活,這對我們人生的成就、道德的提升很不利。所以要反過來,把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正當的物質生活結合起來,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方式。在這裡我絕對沒有要大家忽視物質生活的意思,因為你們也看到,在寺院裡雖然物質生活很簡單,但是必需的生活條件與設施還是要有。所以佛教在講到僧團管理的原則時,也講“利和同均”,就是說物質方面的分配和使用要做到平等。

第二、迷失的生活與覺悟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就是我們凡夫染污三業所表現的生活形態;覺悟的生活則是聖者清淨三業所體現出來的生活境界。原則上講,把物質生活看得重於精神生活,就是迷失生活的表現;把健康的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質生活重要,就是覺悟生活的起步。雖然它還不完全就是覺悟的生活,至少是覺悟生活的起點、開始。真正覺悟的生活那就是聖人的生活境界。作為學佛的表現,開始有這種意願與要求,那就是我們覺悟生活的開始,或者說是清淨三業的開始。

第三、淨化的生活與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最後所得的後果就是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是生活的過程,染污的生活就是業的積累。業的積累不僅使我們這一輩子在修行上、在事業上沒有成就,我們之所以輪回六道、流轉三界,都是由染污的生活所致。覺悟的生活也是一個過程,覺悟生活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完全過淨化的生活。淨化的生活是個目標,淨化的生活就是我們從染污的三業中獲得解脫,使三業淨化,覺悟圓滿。

第四、凡夫的生活與聖者的生活。因染污的生活輪回三界就是凡夫,因淨化的生活獲得解脫、出離三界,就是聖者。

總的來講,生活四個方面的八種表現,離不開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是我們生活的具體內容。身口意三業有善、有惡;身口意三業有善惡的差別,所以就有凡夫與聖人的差異。這四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有兩個方面,過分關注物質生活肯定就是偏重於惡性循環的方面,迷失的生活、染污的生活、凡夫的生活肯定是以惡業為主。因為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不可能只不作惡、只修善,作為凡夫不可能只有善業、沒有惡業,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做些與道德不相容的事情。

最近,一個大企業家對我講,他一輩子七十多年,從自覺的意識來說,一切好事是百分之百地去做,對壞事是百分之九十九地不做。我想一個人能做到這樣是非常了不起的,已接近於完人。他是位很有名的企業家,事業做得很大,他能這樣有自信地評價自己七十多年的生活是很了不起的。我不敢這樣來評價我自己,因為有很多好事可以做,我不敢去做,或者沒有力量去做,沒有信心去做;雖然有很多事情是違心的,不該做的,但有時候也會去做。我對自己的評價只有三、七開,好事大概百分之七十我會去做,壞事大概百分之七十我不會去做。當然不能成為倒三七,成為倒三七就會是個有問題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 惡 淫 為 首 的頭像
    萬 惡 淫 為 首

    吃 素 救 地 球 , 萬 惡 淫 為 首 , 百 善 孝 為 先

    萬 惡 淫 為 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