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

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女子无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麼说呢?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 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麼要以德行为主呢?看看现今社会这麼乱,诈骗这麼多,网路上什麼希奇古怪伤天害理 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罣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於我的一切得失无挂於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 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麼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每次同学们听我解释完后,女子们都大快人心,男士们也都如释重负,他们说我的解法太创新了!唉!我岂敢创新!我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不信的话,我把隋唐演义里的原文,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是我们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会了老祖宗的苦心,我们应该要对老祖宗深痛的忏悔,并且要以身为中华子民为荣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常被挂在图书馆里,其实不是催使大家拼命读书,而是劝大家不要盲目读书,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处理无限的知识。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相濡以沫
原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相濡以沫,或许是一句对患难夫妻的赞语,但庄子的本义是:与其困境挣扎,互相扶持,何不放手,互得自由。

信则有,不信则无
人们在谈论神或善恶有报时,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不信神的人对宗教最反感的就是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在先,见在后”。我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就要我先信,这不是自欺欺人、逻辑悖论吗?所以无神论者更认为宗教是愚昧的东西了。那神真是那种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一种心理作用吗?

有人知道,对那么多言之凿凿的神奇见证和神奇现象进行全盘否定,并不是合理明智之举,于是就解释了“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这个解释的本身就不成立,有就有,无就无,怎会因为你的信与不信而随意有无?我们知道,学校老师常常会这样,你愿意接受教育呢,老师会看管你多一点,如果实在不可教也,老师或许就看管你少一点了,反正有最后的“开除”在等着你呢。

很多人说,我要看到我才相信。事实上,我们人类看到的可见光的频段非常狭窄,即使用现今最先进的探测仪器,在这个宇宙中理论上也只能发现4%的物质,其他96%的物质理论上存在却无法证实,何况我们的眼睛?这还是从现代科学这个狭窄观念上的认识。宇宙太深邃了,浩瀚而又神秘,有着事情无法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但一定要有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当你对神有着真正虔诚的信仰,你就能看到神的存在;你越不信神,神越不会显现出来让你看到,因为你道德达不到神给人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无神论者对信神者无法理解的原因之一。

君子不器
原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完整的描述何为君子的,就是这句“君子不器”。
器,就是器具,无论什么器具其功能和用途都是有限的。很久以来,此句多被解释为,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多才多艺,这种解释与现代人类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实情是特别符合。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无论如何多才多艺,都是有限度的,都还处于“器”的层次,无非是大小、多少而已。那么何谓“不器”呢?

说到这里想起夫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贡问: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看样子当时的子贡在孔子眼中虽然有才能但是还没有达到“不器”的境界啊!说“不器”,必须说“道”。《论语》中虽然没有记录孔子说“道” 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证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应该如何求 “道”呢?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孔子认为君子为事的目的不在于事,而在乎道!孔子的门生,子夏则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中说明了君子和工匠行事的不同,君子为事是为了求道,工匠只是为了完成其事。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应该成为什么的人,而且也同时在提醒那些想成为君子的人行事时不能忘记真正目地。孔子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笔者认为,科举兴而儒教废,当“读书”失去其求道修养的意义而成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时候,不但是儒学的没落也是人心的败坏使然。现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谓“人才”,也就是说“汝器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萬 惡 淫 為 首 的頭像
    萬 惡 淫 為 首

    吃 素 救 地 球 , 萬 惡 淫 為 首 , 百 善 孝 為 先

    萬 惡 淫 為 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