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中仗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 這是唐朝呂洞賓告誡世人潔身自愛,切莫邪淫縱欲的話。淫欲是世人的通病。現如今世風日下,淫魔猖狂,色情泛濫,不良信息無處不在,無時無刻地惑亂著人們的身心。凡夫愚昧,不知利害,貪淫好色,放縱自己的欲望,損害著身心的健康。多少善根深厚的青年才俊,本可陽光潇灑、出人頭地,卻不幸身陷淫欲的魔窟而不能自拔,亵渎自身,胸無大志,渾渾噩噩,虛度光陰,最終或病疾纏身,或家庭破裂,或中途夭折,或锒铛入獄。。。 世俗之人以為淫欲是一種享受,貪戀其中,不肯罷休。尤其是現前社會,隨著網絡與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隨處可見。在網絡上可以隨意下載色情影片,MP4等播放器又易於攜帶,可以隨處播放。處於青春期發育的青少年,本該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業中去,不曾想有意或無意間染上邪淫的惡習,從此深陷其中,暗無天日地度過大好青春時光,荒廢了學業,損傷了身體,給自己以及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淫欲帶給人的傷害和苦痛只有自身最清楚。有很多人認識到了淫欲對身心的危害,發願戒除邪淫,可總是反反復復,不能徹底斷除。靜下心來,仔細去思維,為什麼我們不能徹底斷除惡習呢?《了凡四訓》裡面了凡先生勸導我們改過要生起三種心:羞恥心、畏懼心和勇猛心。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生起這三種心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可為什麼我們還不能徹底斷除,那是因為我們不能將這三種心日日夜夜長久地保持!正如《地藏經》中言,縱有善願,須臾即退。當欲望得到了滿足,身心感受到了痛苦的時候,我們信誓旦旦,發願痛改前非,徹底斷除惡習,永不再犯,可是沒過三天五日或十天半個月,習氣和境界現前,我們曾經發的願,立的志統統拋到了腦後,一點都不願去想,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去享受、滿足身心的欲望。身體的躁動,內心的貪戀,外境的誘惑,內外相勾結,豈有不敗之理! 面對如此頑固的惡習,也是修行道路上最強大的敵人,我們想成功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方法,單憑一時沖動去發願立志,也只能是守住一時而不長久,躲得了一次,躲不了一世,總會有一次習氣現前,該怎麼犯還會怎麼犯。古人教導的方法自然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自身該如何去落實。譬如,我們如何修學才能使自己真正生起羞恥心、畏懼心和勇猛心。在這裡我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和體會。 一、學習經典,明理知恥。 要改過首先要知過。倘若一個人不能發現自己的過錯,那他自然覺得沒有什麼需要改正的地方。世俗之人不學習聖賢教育,沒有一個正確的標准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准則,僅僅憑自己的認知去判斷對與錯自然是不靠譜的。經典的教誨是聖賢發現的宇宙規律,不是他們創造發明的。他們用智慧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一切,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演說出來,記錄流傳於後世,這是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的。 平日裡我們要多看有關邪淫危害的文章,努力使自己時時提起正念。 推薦學習的經典:《弟子規》 視頻資料:《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陳大惠——色情泛濫對現代人的傷害 (可在優酷視頻網站輸入關鍵字搜索) 二、明了因果,生大恐怖。 世人難信因果是因為既不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又看不到所講的鬼與神,我們曾發的善願心漸漸退失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原因呢。俗話說的好,不知者無畏。世間的人,沒有什麼事是不敢做的。邪淫縱欲的人,肆無忌憚,一次次的放縱自己的欲望,甚至有的人明白邪淫的危害,知道因果報應一事,也難以克制淫欲的誘惑。歸根結底,還是對邪淫危害之深沒有透徹的認知,對因果報應一事也是半信半疑,對地獄罪報之苦痛沒有切身的感受,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 平日要多看一些往生紀實或因果報應的影像資料,從而堅定對因果的信心,生起畏懼心,縱然淫欲有多麼的誘惑,自己也絲毫沒有膽量敢去造作!譬如面前擺放著一罐蜂蜜,特別誘人,但是自己知道有毒,試問,你還敢去吃嗎?即便口水大流,也絕對不會有行為造作。我相信,時間久了,連口水也將不會有了。 推薦學習的經典:《了凡四訓》 視頻資料:多名女性被槍斃現場(特別推薦)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1/308736.html 還有一些往生紀實、因果報應視頻(優酷視頻網站搜索) 三、樹立志向,堅守信願。 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也相信了因果的不虛,我們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爭取早日擺脫淫欲的束縛,使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和智慧。此時,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好的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可以看那些戒色成功人士的經歷,向他們學習。對比他們戒色前後的照片,驚人的樣貌變化一定會給你帶來信心和鼓勵。
古人教導的戒除邪淫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根據自己的根性選擇對治自己有效的幾種方法便好。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根除邪淫。 衷心祝願一切有緣眾生都能早日徹底戒除邪淫惡習,收獲陽光、美麗、健康、幸福、智慧的人生!更多資料交流可加QQ:707594599 附: 邪淫縱欲導致脫發嚴重的照片(同一個人) 有如豬狗等,樂於不淨糞, 愚者貪欲樂,智者誰喜彼?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