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景晨



品味直達心靈的美食,解密中國寺廟菜肴。(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中國寺廟菜的發展,是與佛教傳入中國及其自身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自東漢時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後,飲食習慣也隨之引進,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隋唐的盛世,及至明清的普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生活。佛家人慈悲為懷、戒律森嚴,首先戒殺生,因為佛家的觀念是眾生平等,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不能殺戮,更不可佐食,這就決定了佛家菜是純素。佛家素食的烹饪,其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多樣,由純素到仿葷,由寺內到市肆相互交融的過程。


中國寺廟菜,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加之能吸收宮廷、民間素食的精華,逐步構成了自己的飲食特色。究其原料,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為干果類,即三菇、六耳、猴頭之類的山珍,此外還有芝麻、白果、花生、栗、棗、榛、核桃、杏仁等;二為潮果類,即豆腐、豆腐皮、干子、百頁等豆制品及面筋、魔芋制品等;三為水蔬類,


即四時新鮮瓜果青蔬等。其中以豆制品與青蔬為烹調齋菜的主料,所謂“菽乃餐中寶,蔬為席上珍” 即是指此。而對瓜果青蔬,特別講究一個“鮮”字,即強調取原料以時鮮為主,如應時鮮菜,四時蔬果,菜隨時令變化而常換常新。烹調齋菜時所用的油料都為植物油。調味時所謂的醬油,以前稱之“三伏秋油”,三伏秋油是指日曬夜露三個伏天(夏天)釀成的豆醬油。而今已是用化學醬油了。


在中國寺廟菜中,最有代表性的名菜,是為“羅漢齋”,又名“羅漢菜”,菜名出於佛典。是以金針、木耳、蘑菇、竹筍、白果、山藥、板栗、素雞、面筋、青菜心等十多種上品干鮮蔬果烹制而成,層次分明,色調明快,清新爽口。除此,各大寺院都有各自不同特色的名菜,皆是運用自身得天獨厚的特產原料烹制而成的獨具風味的鎮山名菜。如四川峨嵋山萬年寺的“雪魔芋”,就為齋廚拿手菜:以上好雪魔芋水磨成汁,配以大米粉,加工成糊狀,置於海拔3000 米之上的金頂巖石上,讓大雪封蓋,使其結冰而膨脹,雪融後便留有許多小孔,猶如海綿,曬干後制成黑褐色雪魔芋。食時,以溫水泡軟,可烹制各式菜肴,各色味汁也盡入其中,嚼之滿口生津,濃香萬分。又如泰山斗母宮特產的鹿角菜,配以芹菜、花生米,拌上醬油醋,淋些麻油,再撒些姜末涼拌,味極鮮美清口。還有特產的雷震蛾(一種菌),生長在陰暗的石縫中,一見陽光即不可食,故摘采時須在雷雨陰天,平時難以吃到,極為珍貴,以涼拌、熟炒均可。至於泰山上高大松樹的松子既肥而大,與泰山“神宮腐”炒之,松子清香之味,別具一格,亦是他處無可比擬的名菜。其它,諸如杭州靈隱寺的“西湖莼菜”,五台山的“天花蕈”等等都是獨具風味的名菜,成為古剎一方的特色。


中國寺廟中僧侶泡制的各類酸泡菜,堪稱一絕。這是佛家弟子傳統的膳食素菜。可入甕腌漬的有卷心白菜、嫩黃瓜、嫩豇豆、嫩莴苣、青紅椒、蘿卜等都特別脆嫩生津,酸甜適度,且久泡不爛,其味不變,這是俗家人的泡菜所難以比擬的。究其原因乃山中清泉發酵而成,山泉中含有對人體有利的豐富微量元素,這即是泡菜積年而不變腐保持鮮嫩的根由所在,所以許多寺廟以拿手泡菜聞名。


中國寺廟菜制作工藝奇巧,烹制方法有: 炝、炒、焖、炸、燴、蒸、涼拌等,能烹制出幾百種菜肴,大致可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純素菜即素質素名,二是以素托葷即素質葷形,三是素菜葷做,即以葷湯烹制。以素質素名而於世者,要以福建南普陀寺最負盛名,如:“半江沉月”、“烈雨孤雲”、“二冬白雪”、“ 白璧青絲”、“ 南海藏珍”、“ 茹園小竹”等,皆為純素名菜。所謂“二冬白雪”者即是普通的冬菇冬筍燒白菜,若加粉絲即成“絲雨孤(取菇音)雲”,至於“半江沉月”即在圓形碗中,半邊是沉黑的香菇,半邊是奶白的面筋,酷似半月面上湯水蕩漾,呈現出“半月沉江”的意境。這類素質素名之菜,富有詩情畫意,雅道之致。其特點,不動葷,不摻假,純屬素菜素料制作。這一素菜素名的格調在國內外收到獨樹一幟的功效。菜肴以葷托素者實為僧廚技藝上的變革,以巧斧神工之藝,達到有一樣葷菜即有一樣素菜的要求,無論是魚翅、海參、猴頭、熊掌、燕窩、甲魚、螃蟹、雞、鴨、魚、蝦等,均能以形態逼真,達到名似、形似、味似的境地。四川成都寶光寺的素質葷形菜很具特色,既有孔雀、蝴蝶等花式冷盤,也有素雞、素火腿、麻辣雞塊等各式冷碟,還有“白油腰花”、“ 宮保肉丁”、“糖醋鯉魚”、“海參鍋巴”等熱菜。每菜形象惟妙惟肖,令人歎服。所制香腸用薄薄的豆腐皮包裹,如同腸衣,填充料中加少許核桃仁,即達到肥瘦肉相間一般的效果。所制雞,色澤鮮嫩,切開時雞絲俨然可見,其“回鍋肉”竟然做到肉皮、肥肉、瘦肉三個部分緊緊相連,色紅亮,味辣而甜,獨具四川特色風味。


南京建業寺曾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肴,一菜可變數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和白蓮湯(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門弟子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和各種調料,外用青菜葉或油皮包好煎成的。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許多菜肴,以葷托素,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點相近。寺院齋廚可以用白蘿卜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制成“豬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藥泥烹制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制成“鴿蛋”,用葫蘆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上的需要。當然,佛教中也有反對素菜葷名的,認為這樣是 犯了“意殺戒”,因而稱素魚為“如意”,稱素香腸為“瑪瑙卷”。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鳝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 (主料面筋) 等均屬素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質感都可亂真。寺院素菜在民間很歡迎。明清時江蘇人喜吃的


什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寧寺文思和尚先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稱贊的醋漬蘿卜和腌大頭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過粥菜。寺院的素什錦早已成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其余如揚州大明寺僧廚烹制的“ 筍絲鳝絲”、“獅子頭”、“什錦捶藕”、“八寶雞子” 等菜肴,亦已名聞海內外,成為“平山一絕”,且又獨具維揚風味。


至於素菜葷做者,就是素配料做出的菜叫葷菜的名,諸如雞湯煮干絲、蝦籽燒豆腐、肉汁煨冬瓜、火腿湯扒猴頭等,這類菜營養豐富,味道殊美。出爾飨客,以達香火旺盛,緣簿不絕的目的。深圳有家台灣風味的食品公司生產素菜葷做的各種半成品,品名“齊善”,其主要原料是大豆、魔芋、香菇、海藻等,如“獅子球”、“天下第一魚”、“ 素海參”、“ 魚滑”、“素炖肉”等等數百種,適應了廣大素食者的需求。


在中國寺廟菜中還有一絕妙特色,即以果子為肴,以花葉入馔。據《清稗類鈔》載,“其法始於僧尼,頗有風味。如炒蘋果、炒荸荠、炒藕絲、炒山藥、炒栗片,以及油煎白果、醬炒核桃,鹽水熬落花生之類,不可枚舉”。除此,揚州尼庵還有“果子雜燴”,以紅棗、栗子、白果、山藥、荸荠等配以金針、木耳、竹筍、面筋、青菜心之類,味道獨特。據說泉州古剎開元寺僧人還以自栽的龍眼樹所結龍眼為主料,配以香菇、荸荠等,稱之為“東璧龍珠”,別具一格。以花葉為馔者,舊有靈鹫寺僧以茶蘼花所制的“茶蘼粥”,靈隱寺僧以桂花所制的“桂花鮮栗羹”,均已成為傳統名菜。此外有以胭脂葉、金雀花、菊花瓣、荷花瓣、玫瑰花瓣以及芙蓉花、錦帶花、牡丹花、梅花、籐花、鳳仙花等幾十種花類制作的菜肴。其烹調方法“湯焯蜜浸”、“濃汁脍”、“涼拌”、“面拖油炸” 、“ 熬粥” 等均可,其味清新,為世人所稱道。


中國寺廟菜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在中國飲食文化序列中,已是自成體系。近四十年來,國內各大寺院不但保留了一批香積廚高手,而且還培養了許多僧廚新秀,他們在繼承和發揚佛家菜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使寺廟菜日臻佳境,出現了名寺、名廚、名菜溶為一體的局面。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旅游事業的發展,“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佛寺古剎,已成為旅游線上的熱點。再加上人們對素食促進健康長壽的科學認識,素食已形成熱潮。您想享受吃齋茹素帶來的朵頤之快嗎?您想領略名山古剎具備的超然之氣嗎?請您親臨實地去品嘗寺廟的素食菜肴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 惡 淫 為 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