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提醒大家的是,修法和理論是不能相互脫離的,只講理論沒有修法,就沒有什麼用處;沒有理論只講修法,雖然方法懂了,卻沒有相應的見解,那修什麼呢?雖然我以前所講的中觀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表達的,但卻是正統的中觀,即使再講復雜一點,也不會有什麼更新的內容。
在觀修“色即是空”的時候,當所有的前期准備做完之後,就在自己的前面觀想一座高大宏偉的樓房,然後去觀察這棟樓房:
在宏觀世界當中,它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建築物,但實際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後,我們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論走一截路——把物質分解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場”為止,但只能走到這個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論一直走到底,從佛教的角度來分析,就可以像《俱捨論》當中所講的一樣,把這棟樓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塵,這些微塵又可以一再細分,直至分到無分微塵,無分微塵再分下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這個境界,是量子力學與佛教的共同結論,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棟高大的建築物,可以消失在純能量當中。
你們不要以為純能量也是什麼東西,純能量雖然也稱為物質,但它卻沒有物質的屬性,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儀器才能夠測量的,無形、無色的東西。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個“場”也可以被推翻。
這樣一來,一棟樓房經過一再觀察最後就沒有了。它不是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了,就是在這個空間當中消失了,這個時候就要思維:雖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觀察的時候,它是一棟樓,但經過觀察之後,它不但不是一棟樓,甚至連一個微塵都不是。
當深深體會到樓房是空性的時候,此時要注意兩點:第一點,就是要保持這個體會;第二點,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從側面去監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處於這種狀態,看它有沒有往外的散亂,有沒有往內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發現意識在胡思亂想,已經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根本沒有處於這種狀態,那個時候,就要讓它回來,繼續停留在這個狀態中。除了這兩點,其他沒有什麼。
如果實在不能堅持,就停下來。然後又去觀察一座山,或者是觀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樣的,水是物質,往下是分子、原子……這樣觀察之後,則無論多麼大的湖,最後都可以消失。
這個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點,就是需要觀想一個對境,其他沒有什麼區別。最後是回向、起座。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們以後有時間,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書上所講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說,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個顯宗的空性修法,說來說去,都萬變不離其宗,精華就是這兩點。
每一個寫書的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哪些該寫,哪些該保留,每個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寫作的時候,會把很多意義隱藏在一、兩個詞句中間,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說出來。我們在講的時候,就需要把這些隱含的意思都講出來,應當比看書更清楚一些。如果講的時候,還是原書當中的內容,那講不講都一樣了。
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呢?
前面,我們把所有的物質都分解到心的本性如來藏了,這已經是路的盡頭,再往下就沒有可走的路了,這就是“色即是空”;反過來說,就是“空即是色”。
比如說:當我們把這棟樓分解到心的本性光明以後,是否意味著這棟樓房的現象也不存在了呢?並非如此。盡管被我們分解了,但房子還是依然如故地存在著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上面我們通過觀察,知道不僅是這棟房子,包括組成這棟房子的微小粒子都不存在,但為何它還在我的眼前出現呢?這就是“空即是色”。
佛教所說的“空”,是除了物質以外並不存在的。物質就是空,空就是物質。
這樣觀察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我們不是要在思維以後,就讓這棟樓房不存在,就讓眼睛看不見樓房,而是要獲得一種勝利。什麼樣的勝利呢?就是跟自己的執著決斗所取得的勝利。
什麼執著呢?以前我們認為,房子就是房子,物質就是物質,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從來沒有想過這都是虛幻的。
當我們想到“我要拿錢去買一束花供佛”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地想“我要拿實有的錢,去買一束實有的花,然後去供實有的佛”,雖然心裡沒有想到這些名詞,但實際上我們卻認為:“我買的就是實實在在的一束花,而不可能買的是紙上畫的花,或者電視機熒光屏裡出現的花”,“我拿的肯定是實有的錢”,“我供的也絕對是實實在在的佛”,“之所以我要供佛,是因為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地獄,地獄裡面有實實在在的痛苦,為了避免這些難忍的痛苦,我就要去供佛積累資糧”,其實在這當中,就已經默認了自己的執著。
現在學了空性以後,就要通過觀察,從而在我們心裡消除這是地獄、這是佛陀、這是花的分別執著。我們現在要推翻的,不是所看到的樓房等現象,而是自己原有的這些實有執著。眼睛看得見看不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關鍵的問題,是要消除自己內在的執著。
有人會提出疑問:前面所講的修法,就是通過觀察思維,將一棟樓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後體會到空性,但是,當我們睜開眼睛一看,這棟樓還在面前,這樣從起點到終點,最後又回到了起點。不就等於原地踏步,白修一陣了嗎?
並非如此。雖然此時我們的眼睛仍然能看到物質,但認識上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過去我們認為,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樓房,但現在我們卻明白,雖然它看起來是樓房,但它卻是虛幻的,而不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我們的收獲。
在剛剛開始修法的時候,我們只能從理論上知道空性,當別人問我們“這本書是實在的嗎?”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它不是實在的,而是虛幻的。”當我們回答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其他原因,才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說出來的,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想法,我們發自內心地認為它就是虛幻的,但如果沒有修行,就純粹是一種觀點,起不到什麼作用。
如果通過這樣的觀察方式去修的話,最終執著是肯定可以消滅的。
這樣一來,外境就不會對我們有任何利害了。什麼是利害呢?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去分析這些物質。比如說:在我們剛剛看到這束花的時候,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雖然看見了,卻沒有任何思維,也沒有任何執著,那時也就不會有任何利害。
佛經裡面也講過:小孩子殺生沒有成年人的罪過嚴重,因為成年人殺生,是故意去殺的——因為這個動物身上有可以食用的鮮肉,或可以賣錢的皮毛,所以就生起了強烈的貪心,繼而去殺害了這個動物;小孩子雖然也殺死了動物,給動物帶來了痛苦,但他們的思維卻是很簡單的,沒有太多的惡意,沒有什麼大的執著,是無意去殺的,所以沒有成年人的罪過嚴重。這是佛經裡面說的,不是我編造的。
再比如說:當有人看到戰爭的殺人場面,自己卻沒有生起嗔恨心,也就不會造作罪業。
這說明什麼呢?所有的一切,都來源於內心的執著,因為有了執著,便會導致很多的煩惱。如果不消滅內心的執著,我們就會認為,金錢是實在的東西,可以解決實在的痛苦,我去掙錢是應當應分的事情。如果掙不到錢,實在活不下去,那麼采取偷盜、搶劫等不正當手段去獲得錢財也是未嘗不可的,這樣就會造業,並喪失最起碼的道德觀念,所以,我們必須要消滅自己的執著,要跟自己的執著決一雌雄。
在消滅執著以後,是什麼樣的狀況呢?在那個時候,雖然我們的眼睛還是可以看到所有的東西,跟以前沒有聽過空性,沒有修過空性時完全沒有兩樣。以前能看到的,現在也看得見;以前能聽到的,現在也聽得見,但心裡看問題就全然不同了。以前認為是實在的東西,現在不需要去分析這束花是能量,是空性等等,不假思索地直接就可以把它看成如夢如幻,所以也不會有執著,繼而也就沒有煩惱;既然沒有了煩惱,也就沒有理由再在輪回中繼續受苦了。
雖然眼睛所看到的現象,在一定的階段也可以發生變化,但在顯宗修法當中,卻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發生改變;而依照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則可以快速地改變,不但心裡沒有執著,而且也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
當然,這不是我們現在的工作。對於我們來說,無論看得到現象還是看不到現象,都沒有問題,主要的是破除對現象的執著。
比如說:當我們眼睛看到一個人,如果只是眼睛看到,而心裡卻沒有執著,既沒有對他的貪心,也沒有對他的嗔恨心,那看到看不到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看到這個人以後,心裡產生了執著,隨即開始貪愛或者嗔恨這個人,那就會造業,造了業以後,就無論如何都跑不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消除執著,如果不消除,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要消除執著,就要去修行,這是非常合理的說法。
有些人認為,所有合理的東西就叫做科學。既然如此,那我們前面的推斷,就應該是非常“科學”的說法。其實科學本身,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關於這一點,前面已經講過;退一萬步說,即便科學的結論是正確的,那它的權威性,也只能限定在世俗谛當中,一旦超出了世俗谛的范疇,科學就一無是處了。
總而言之,“空即是色”,就是雖然通過觀察,知道萬事萬物都不存在,但它卻還是會在我們的眼前出現。
現在經常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一看到佛經當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望文生義,抓住字面就開始胡亂地批駁一氣,但他們卻根本不懂什麼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很荒唐的。
在辯論當中,有一個十分嚴格的要求,就是如果想駁倒對方,就必須非常清楚地知道對方的觀點,這樣才有資格去評價對方。如果別人說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卻不明就裡地妄加評論,那就是荒謬至極的做法。
“空即是色”要告訴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棟樓房連現象都不存在,只是說要表明,這個世界是一個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並進一步要我們消除對它的執著而已。
色空雙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意思和前面講的差不多,空離不開色,色離不開空。如果離開了色法,就不存在空性;如果離開了空性,也就不存在色法。在色法或者現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沒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現象。空性就是現象,現象就是空性。
為什麼呢?比如說:當我們的肉眼正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同時它就是空性的。佛菩薩境界當中一切萬法的空性,與我們所看到的不空二者,是位於同時的。作為現象的色法,根本就沒有離開空性。現象和空性二者,是無二無別、不可分離的。
我想用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果有人說:“運動不異靜止,靜止不異運動。”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上一點也不矛盾。
怎麼理解呢?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所有靜止物體,比如一座大山,實際上就是運動的,所以“靜止不異運動”;實際上是運動之物,在我們看來卻是靜止的,所以“運動不異靜止”,這就是現象和實際存在方式的兩個不同側面。
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性,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它們卻都是那麼的完整、那麼的實在,這是為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幻覺在作怪。
比如說:從我們的肉眼來看一本書,是一個靜止的物體,無論怎麼去看,都不能看出它在運動,但前面也講過,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來說,你們都知道,如果用電子顯微鏡來看,它卻是由很多粒子構成的,而其中的每一個粒子,都是以極快的速度在運動。其中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是以每秒730至2200公裡的速度在運動。
在原子裡面,絕大多數都是空間。我們都知道,原子裡面只有一個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小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如果把原子放大到這棟樓這麼大的話,那麼原子核的體積就只有一粒芝麻那麼小。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電子在圍繞著它旋轉而已。正因為電子轉得太快了,人類的眼睛看起來,就像根本沒有運動的固體一樣,所以,以前的科學家會認為:原子就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單位。
比如: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用一根燃燒的蠟燭很快在空中畫一個圓圈,我們就只能在空中看到一個亮的圓圈,而看不出一個個的亮點;但如果劃圈的速度減慢以後,我們就能看到蠟燭的運動,以及蠟燭所在之處的亮點。
再比如:當螺旋槳飛速旋轉的時候,我們也只能看到一個似乎是靜止的封閉的圓圈,而根本看不到其中的葉片和空間,也看不到葉片的運轉。
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呢?就是我們的眼睛出了問題,我們的眼睛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們的眼睛看起來是靜止的東西,卻並不能證明它是靜止的。
而我手裡的這本書,就是由這些飛速運轉的原子、電子等等組成的。
當然,實際上運動和靜止不可能同時在一本書上成立。既然如此,那麼,當宏觀的靜止概念和微觀的運動概念發生矛盾的時候,哪一個是正確的呢?肯定微觀的結論說了算,所以,這本書就是運動的。
不僅僅是這本書,包括周圍的房屋、花園、山脈等等都是這樣,雖然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它們是運動的,但它們實際上就是運動的。
同樣,雖然我們看到了樓房,看到了周圍的一切,對於我們來說,它們都是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的,但實際上,它們卻是不存在的。
在了知這一切以後,我們就會恍然大悟:噢!原來是我的眼睛有錯,不要說什麼勝義谛光明如來藏,連世俗谛物質的細微層面我都看不見。
我們的眼、耳、鼻、舌,只是在特定的范圍內起作用。在這個范圍之內,它們說了算——眼睛看到是藍色,我們就認為是藍色;耳朵聽到有歌聲,我們就認為有歌聲,但是,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我就不能再相信它們。那相信誰呢?相信佛的理論。最終的真理,就是佛教,特別是大中觀的境界。
那個時候,物理學就幫佛教作了一件大好事。
雖然這些道理我們都知道,我能講得頭頭是道,你們也可以聽得津津有味,從頭到尾沒有什麼不懂的內容,然而,雖然我們知道自己生存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面,但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逃出去,還是要去接受現實,還是要從存在的角度來面對這一切。
明明我們知道這是虛幻的,為什麼還要把它們當成實在的呢?為什麼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們的表現還是和普通凡夫一模一樣,凡夫追求的我們也渴望,凡夫厭惡的我們也躲避呢?
這就說明我們的修行還不到位,只是理論上知道了一點,卻羽毛未豐,還沒有真正的本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
但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好的見解,如果在此見解上再能進步的話,則以後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也會和普通的凡夫大不一樣,只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而已。現在沒有能力,並不說明證悟空性不能斷除煩惱,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悟空性,所以才不能斷除煩惱。
也許有人會想:既然這四句話的意思都差不多,那為什麼要啰啰嗦嗦地說四句呢?
其實,這四句話分別還有一些特殊的必要:
“色即是空”,是為了讓我們斷除常見。
常見是什麼呢?我們都認為,物質是實實在在、常住不滅的,這就是常見。
要斷除常見,就要證悟空性,這就是宣說“色即是空”的目的;
“空即是色”是為了讓我們消滅斷見。
斷見是什麼呢?有人認為,既然“色即是空”,那麼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因果、山河大地、宇宙等等都不存在,什麼也沒有。這種不建立、不承認現象,只是片面、一味地言說空性的見解,就是斷見。
如果什麼都不存在,那我們所看見的周圍的一切又作何解釋呢?所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我們要把這些概念分清楚,如果分不清楚,只是大體、籠統地知道一個空性,便含混不清地妄說一切都不存在,就是違背現實,就是斷見。
為了斷除斷見,所以就要說“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兩句話,是為了消除我們對空性和現象的細微分別——認為這個是空性,那個才是現象的分別。
我們就是要打破上述割裂空性和現象的執著,空性就是現象,現象就是空性,二者沒有任何差別,只是我們的分別念而已。這就是宣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原因。
在此之前的內容,我們可以和現代物理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但後面剖析受、想、行、識的時候,就跟物理完全靠不上邊了,因為受、想、行、識的空性,已經超出了物理學所研究的范疇,完全是不同的兩個領域。
雖然現代物理學在物質領域的研究成果還是令人可喜的,但在精神領域的研究卻沒有什麼突破。西方的科學家也認為,在精神領域的研究方面,他們也剛剛才起步,所以,在精神世界方面,只有佛說的,才是最透徹的。
不要說物理學,包括全人類的所有思想——各種流派的哲學、宗教、學說等等,都一點也幫不上忙,他們都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根本無法對深層次的精神內幕,說出什麼真實的答案來。
所以,解釋《心經》剩下的內容,就是佛教自己的工作了。
前面分析了五蘊當中的色蘊,接下來觀察受、想、行、識四蘊,從而抉擇出它們也是無有自性的空性。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1、何謂受蘊
五蘊當中的第二個,就是受蘊。
所謂“受”,是指眾生肉體與精神上的感受。感受可以分為三種:痛苦、快樂以及不苦不樂的中等感受,這些感受都屬於有為法。
以前也講過,凡是有因有果的物質,都叫做有為法;既沒有因,也沒有果,已經超越了因果范圍的法,就叫做無為法。
雖然我們把感受分成了肉體與精神上的兩種感受,但感受本身,卻屬於精神的范圍,因為外在物質沒有感受的能力,所以不能感受到痛苦或者快樂等等,真正能感受的,唯有精神,感受是精神的一種特點。
不通過肉體,而僅僅由精神進行思維以後,便在心裡產生的痛苦、快樂的感受,稱為意識的感受;通過肉體而感覺到外境的某種刺激,從而產生的痛苦、快樂等現象,稱為肉體的感受。
2、如何是空
感受怎樣抉擇為空性呢?
第一個方法,就是以拆細、分解感受來抉擇空性:
當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這個念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物質或者事物。前面也說過,佛教關於物質或者事物的定義是很廣的,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物質概念不一樣,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只要能對其他的事物構成影響,就都稱為物質。
如果這個感受可以保持一分鐘,我們就可以像分解外在的物質一樣,把這一分鐘的時間先分成六十秒,再將其中的一秒鐘切成一百個階段,其中的每一個階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剎那,最後又像微塵一樣分到最小的時間單位(佛教稱之為無分剎那)。
如果此時我們想保留一點,就不能再去觀察;如果不需要保留,願意讓它全部成為空性的話,就再進一步觀察,這樣一來,它就會在虛空當中徹底消失。
這和量子物理所說的物質消失於量子場當中的概念雖然外表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卻是不一樣的,這種消失的層次,比前者還要細微得多。因為我們都知道,量子場也可以像粒子消失於純能量當中一樣,通過分解而消失於虛空當中。
這樣觀察以後,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空性的結論。
第二個方法:
比如說:當我們生起一種痛苦感受的時候,在不觀察的情況下,就會有一種真真切切的痛苦感受,同時這種感受也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各種影響。此時,如果我們用前面所講的觀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於一前一後不能產生,因果處於同時也不能產生的方法,去觀察這一瞬間的這個感受是怎麼產生的,就找不到這個感受產生的合理解釋。
既然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那我們又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呢?這叫做緣起現象。
所謂“緣起現象”,是指雖然沒有真實不虛的實在物質,但在我們的幻覺當中,卻都真實存在的現象。
這就像做夢時的情景一樣。對一個清醒的人而言,別人做夢時所夢到的現象,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根本不成立的東西,但對於做夢的人來說,夢中的景象卻都是真實存在的。
其中存在與不存在,真實和虛幻的兩種境界,哪一個是正確的呢?對此,我們肯定會回答說,因為做夢的人所感受到的夢境都是虛幻,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准確無誤的。
同樣,在佛菩薩的境界當中,一切都一無所有,像秋日高原上遠離一切污垢的藍天。
為什麼說秋日的藍天,是“遠離一切污垢”的呢?
佛經當中經常會用這個比喻——以秋天的天空,來形容最純淨的境界。因為冬天時常會刮風,在刮風的時候,天空中就會彌漫著很多塵埃;春天因為氣候潮濕,空氣中就會有很多的水蒸氣等氣流,因而也會污染天空;夏天因為經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經常烏雲密布,只有在秋天的時候,灰塵、水分、氣流、烏雲等等都相對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純潔、最干淨的。
第三個方法:
我以前也講過,密法裡有一個修法,就是背朝太陽,也即讓陽光從背後照過來,然後去看前面沒有雲彩等任何東西的藍天。那時去觀察內心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本心與前面的虛空完全可以融為一體。
“融為一體”的感覺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像前面一無所有,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空一樣,人的內心也沒有任何雜念——沒有善、沒有惡,什麼思維都沒有。不但是沒有任何念頭,而且深深地體會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虛空一樣,完全沒有任何雜質,只是一片虛空。
這種感受,就叫做證悟空性,而且是證悟了心的本性光明。
佛經當中經常提到光明。所謂的光明,並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一樣——類似於陽光、月光或者燈光,因為無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說,還是從佛教《俱捨論》的角度來說,這些光都只是一種粒子,離單純的空性都還相差很長的一段距離,至於心的本性光明,就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二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那麼,什麼叫做光明呢?以我們的語言來說,就是沒有任何污垢、染著的,純潔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心的本性、如來藏或者本心。
為什麼心的本性是純潔的呢?因為它的本體就是這樣的,就像火為什麼是熱的,水為什麼是液體一樣,這些都是它們的本體、本質,所以沒有任何其他答案。
要讓這種純潔的心的本性顯現出來,要讓它露出真面目,就需要很多因素——修加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等等。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說:在像這樣的城市裡面,要讓心的本性顯現出來,相對來說就有一點難度。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顯現出來。
為什麼要有這些要求呢?因為人的精神跟外境有一定關系。
比如說:成都這個地方平時經常有很厚的雲層,天灰蒙蒙的,根本看不到太陽,很多從日照充分的地方,特別是藏地過來的人都會感到無精打采;特別是在起霧的時候,心也會感覺很悶,像外面大霧籠罩的天氣一樣;當然,如果遇到陽光燦爛、晴空萬裡的好天氣,人的心也會隨之而變得開朗、清晰起來。
同樣,在視野開闊的高山上,再加上能見度很高的清朗天氣,周圍的藍天也很純淨,人的心自然就會顯得很清晰、很純淨,人的心越清晰,就離心的本性越近,人的心越亂,就離心的本性越遠,所以,修行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
這種修行要求,修行人所處的地方最好高一些,像西藏那樣的地方就非常適合,但在西藏的有些農區,還是不太適合修這些法。至於熱帶、低海拔地區等地方,就更不太適合這種修法。
另外,飲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講究。這種修行要求,修行人只能吃、用沒有污染的東西。
所謂“污染”的意思,主要是指來自於屠夫、妓女等人,或者像屠夫一樣經常殺生的,殺業很重的人手裡的食物、衣服等東西。
修行人在修法的時候,必須非常注意,如果食用了這些食品,就會對修行造成一定的影響。
還有,修行人在生活上還不能有很大的壓力,如果有壓力的話,心裡就經常會胡思亂想,越是胡思亂想,心的本性就越不能顯現出來。
綜上所述,修行的環境、食品等等,都與修行有一定的關系,至於修加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等等,就更是密不可分了。這也是以前的修行人為什麼要住在山裡,為什麼要放棄世間一切牽掛的原因。
在上述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到心的本性。
在心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時候,就會真切地體會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除了“光明”或“空性”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境界之外,所謂的色、受、想、行、識,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無中生有的一大堆幻覺。
盡管不是登地菩薩,更不是佛,但作為修行修得比較好的凡夫,也可以進入這樣的境界,這就是初步的證悟空性的智慧。
由於這只是初步的證悟空性之智,因而對我們的斷除煩惱來說,當下還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因為,即使在一、兩次短短的時間當中深深地體會到空性光明,但在我們的心中,與空性光明相反的,非光明、非空性的執著卻已經根深蒂固,並且有很強的力量,所以它們對普通凡夫的影響還是特別大,在這個時候,微弱的空性之智暫時還無法戰勝這些煩惱執著,但是,在證悟以後,通過天長日久的修持,證悟空性的智慧就會慢慢成長,它越有力量,煩惱就越軟弱,總有一天,煩惱執著將會被徹底打垮。
通過上述修持,就能深切地體會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無論痛苦的感受,還是快樂的感受,都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都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除了這六根以外,沒有其他的基礎。在將它的基礎一起推翻了以後,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雖然這是顯宗的修法,卻與密宗的修法很接近。當然,這只是比較接近於密宗的一個修法,而不是純粹的密宗修法。
前面我們講過,中觀的修法有兩種,其中一種,是觀察的修法;另一種修法,就是不觀察的修法——在前面的皈依、發心等等做完了以後,讓心平靜下來,然後直接去觀察心。這個修法,就屬於後面的那種修法。
前面所講的第一種——將感受分解到虛空的方法,或者第二種——通過剖析因果來抉擇受為空性的方法,都只是一種推理,只能從理論上知道:“事實就應該是這樣,否則就說不過去了”,卻還沒有真實的體會,只有後面的這種方法,才不是在理論上推斷出它應該是這樣,而是真實地體會到這種感覺了,所以,第三種方法是最好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你們也許會懷疑: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噢,一個對我們來說很明顯、很真實的感覺,難道真的可以分解到空性這個地步嗎?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分解外面的物質一樣。
雖然中觀還有很多其他的觀察方法,但我們就不講了,大概都差不多。受蘊就是這樣分析的。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1、何謂想蘊:
五蘊當中的第三個,就是想蘊。
“想”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觀念。
什麼是觀念呢?所謂觀念,就是一種執著,是通過分析而得到的一種想法。比如說: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紅色、黃色、綠色、白色,或者圓的、方的、三角形的、高的、低的等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物體,在看到這些物體的時候,眼睛也有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就稱為眼識的觀念,它屬於“想”;另外,意識的觀念,也即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認為它好或者不好之類的認識,也屬於“想”;還有,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一系列的觀念,也是屬於“想”。
2、如何是空
“想”本身就屬於精神的范圍,是精神的一種過程,“想”是離不開精神的。比如說:我們在思維“人身難得”的時候(“人身難得”是佛教人生觀的一部分。),“人身難得”這個念頭其實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質。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蘊一樣依照前面的方法進行分解,或者通過剖析因果的前後與同時來抉擇為空性。當理論上可以證明它為空性的時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們自己原有的觀點。
我們原來一直認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是存在的,雖然具體的觀念因人而異,但每個人的觀念卻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們知道:在不觀察的時候,就像做夢時的情景一樣,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實不虛的;但現在回頭一觀察,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想”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另外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講過的:當心裡冒出一個“人身難得”之類的念頭之際,我們就去看這個念頭的本性是怎樣的。
關於精神的概念,雖然世間的哲學、宗教等等都各執一詞:有人說,精神是大腦活動的產物;還有一些人又認為,它不是大腦活動的產物,而是像物質一樣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現在先不管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本體究竟是什麼。
以前也講過,我們的心就是有這樣的功能,既可以往外觀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往內觀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觀察分析,甚至還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如果加行基礎很扎實,對上師三寶也有足夠的信心,此時去追蹤這個念頭,就可以追到原始的光明當中。也就是說,我們先跟著這個念頭去追,最後這個念頭也會消失,在念頭上面我們不會獲得什麼答案,但在念頭消失以後,我們會看到一個東西,那就是剛剛我們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其實,對每一個物質,都可以用兩種方法來抉擇空性:一種是用中觀的邏輯思維方式去推理;另一種,就是剛才所講的空性修法。
我們先放棄所有的成見,既不站在中觀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實有角度,而站在一個中間人的立場去看,誰有足夠的道理,我們就相信誰。這樣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中觀理論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以前認為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觀點,原來都是建立在一個極其盲目的基礎之上的,根本沒有任何理由。
在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了一切都實有存在的觀念,只是在佛菩薩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以後,我們才產生了懷疑,現在通過觀察,才終於知道原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場虛幻的大夢,而我們晚上所作的夢,只是大夢當中的小夢而已。
很多人都愛說“人生如夢”,但真正問他為什麼人生如夢,他就只有含糊其辭,而說不出所以然來,所以,他們所謂的“人生如夢”,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真正地理解。
這樣一來,我們原有的觀點就被破壞了,一旦這些觀點被破壞,就動搖了它的基礎;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觀點;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觀點以後,就開始超越輪回了。
想蘊就是這樣觀察的。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
全站熱搜